高三歷史教案:《美蘇爭鋒》教學設計
來源:學科網 2018-11-10 14:10:02
教材分析
本課是二戰(zhàn)和二戰(zhàn)后國際形勢發(fā)展的銜接課。它反映了近代以來國際關系格局的變化,由戰(zhàn)時的凡爾賽—華盛頓體系轉向戰(zhàn)后雅爾塔體系,實質形成美蘇兩極格局世界,在兩極格局發(fā)展過程中西歐、第三世界等力量的崛起,又推動世界朝著多極化趨勢發(fā)展。本課概念較多,如雅爾塔體系、杜魯門主義、冷戰(zhàn)、馬歇爾計劃、北約和華約等,需重視概念的解讀。
學情分析
學生在學習本課前高中的二戰(zhàn)歷史還未學習,導致知識上有斷層,加之學生在選考科目未選前以學考為主,根據學科指導意見基本要求為美蘇兩極對峙格局形成這一塊內容,所以以落實學考基礎知識為主,幫助學生識記和理解基礎知識。選考內容適當穿插,課外閱讀內容不講。
教學目標
1.用表格梳理讓學生掌握美蘇對峙格局形成的基本史實。
2.運用史料理解、分析美蘇對峙格局形成的背景。
3.運用史料解讀雅爾塔體系、杜魯門主義、冷戰(zhàn)、馬歇爾計劃、北約和華約等概念。
4.通過圖片資料等展示美蘇冷戰(zhàn)下的世界,結合文字材料辯證的看待美蘇冷戰(zhàn)對戰(zhàn)后國際關系的影響,從而讓學生認識到霸權主義是威脅世界和平的因素之一,為稱霸推行冷戰(zhàn)政策是美國在世界追求和平中的戰(zhàn)略選擇,和平與發(fā)展才是世界的主題。
教學重點和難點
1.重點:美蘇對峙格局的形成
2.難點:美蘇對峙格局形成的原因
教學課時
1課時
教學過程
導入語:
出示一組二戰(zhàn)帶來災難的圖片,反思二戰(zhàn),人們渴望和平。實際上,一戰(zhàn)后,和平主義盛行,在凡爾賽—華盛頓體系下,只維持了20年的短暫和平,二戰(zhàn)沖垮了凡—華體系,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關系格局在二戰(zhàn)后被一種新的格局取代,美國對蘇共實施冷戰(zhàn)政策,逐步形成了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爭鋒局面。
講授新課:美蘇爭鋒
活動一:美蘇對峙格局形成過程簡析
學生閱讀教材“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”內容,完成下面表格的大事記。
時間 事件
1946年3月
1947年3月
1947年6月
1947年9月
1949年1月
1949年
1955年
引導學生從表格中找出美蘇對應的舉措。美蘇之間在政治、經濟、軍事的對峙和對抗,我們稱之為冷戰(zhàn)。
結合P155教材知識鏈接,解釋冷戰(zhàn)的概念。
從大事中我們來簡析美蘇對峙局面(冷戰(zhàn))的形成過程。
引導學生看教材P154丘吉爾鐵幕演說材料,解讀“鐵幕”的內容、影響。
結合提供的背景資料,引導學生看教材P158杜魯門國會提出咨文材料,解讀杜魯門主義提出的內容、實質和影響。
材料 1947年2月21日,英國政府照會美國政府,表示由于軍事和戰(zhàn)略上的原因,不應該允許希臘和土耳其落入蘇聯(lián)的“控制”之下,但由于英國國內經濟困難,……希望美國挑起這副擔子。杜魯門立刻意識到……這真是美國政府期待已久的天賜良機。——吳于廑、齊世榮《世界史》
展示有關馬歇爾計劃材料兩則,解讀馬歇爾計劃。
材料 1 從1948年到1950年,共有16個國家接受美國130多億美元的援助,到1950年,西歐各國生產已達到戰(zhàn)前水平,年增長率達5%-6%,有的國家高達8%-10%。
材料2 杜魯門后來也曾解釋說“杜魯門主義的意識形態(tài)——軍事承諾與馬歇爾計劃的經濟義務是一個胡桃的兩半。” ——摘編吳于廑、齊世榮《世界史》
思考:馬歇爾計劃對西歐產生怎樣的影響?其真實目的何在?
馬歇爾計劃是杜魯門主義在經濟上的運用,都反對社會主義制度,遏制蘇共,是美國冷戰(zhàn)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。
展示《北大西洋公約組織》和《華沙條約組織》的部分內容。
材料1 各締約國同意對于歐洲或北美之一或數(shù)個締約國之武裝攻擊,應視為對締約國全體之攻擊……采取視為必要之行動,包括武力之使用。——吳于廑、齊世榮《世界史》
材料2 如果在歐洲發(fā)生了任何國家或國家集團對一個或幾個締約國的武裝進攻,每一締約國……以一切它認為必要的方式,包括使用武裝部隊,立即對遭受這種進攻的某一個國家或幾個國家給予援助。 ——吳于廑、齊世榮《世界史》
思考:從上述內容看,北約和華約的性質是什么?
結合地圖《第二次世界大戰(zhàn)后形成的兩大軍事政治集團圖》,理解兩大軍事集團的形成,標志著美蘇兩極對峙局面的形成,也意味著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和以蘇聯(lián)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的對峙。
活動二:美蘇對峙格局(冷戰(zhàn))形成背景探討
材料1 開羅會議、德黑蘭會議……都可看作是雅爾塔會議的準備。雅爾塔會議繼承和發(fā)展了上述會議的成果,對某些協(xié)議進行了修改和調整,并使之法律化。此后舉行的舊金山會議、波茨坦會議等則是對雅爾塔會議所確定原則的補充和具體化。雅爾塔體系(或體制)指的就是上述所有協(xié)定的總和……事實上劃分了美蘇的勢力范圍。 ——吳于廑、齊世榮《世界史》
思考:材料反映雅爾塔體系實質劃分了戰(zhàn)后怎樣的格局?
材料2 戰(zhàn)時,要保持團結并不太難,因為有一個打敗共同敵人的目標,這一點誰都清楚。艱難的工作在戰(zhàn)后,那時,各種不同的利害關系往往會使同盟分裂。 ——斯大林
材料3 我們沒有永久的盟友,也沒有永久的敵人。我們的利益才是永久的。——帕默斯頓勛爵
思考:上述材料反映了美蘇為什么從昔日盟友反目成仇?
材料4 二戰(zhàn)結束時,美國的黃金儲備占全世界總額的2/3,工業(yè)生產總值占全世界一半以上,出口貿易占全世界1/3……在56個國家駐有軍隊(歐洲69個師,亞太地區(qū)26個師),擁有海外484個軍事基地。它還是1949年以前唯一擁有原子彈的國家。……科學技術的長足進步奠定了二戰(zhàn)后美國作為世界科技中心的地位,也使美國成為世界上率先興起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國家”。
——摘自《歷史必修1教師教學用書》
材料5 蘇聯(lián)領土較二戰(zhàn)前又擴大了69萬平方公里,社會主義已超出蘇聯(lián)一國范圍成為國際現(xiàn)實……戰(zhàn)后蘇聯(lián)擁有了堪與美國平分秋色的軍事實力(包括175個師,25000多輛一線作戰(zhàn)坦克,29000多架作戰(zhàn)飛機。)——摘自《歷史必修1教師教學用書》
材料6 在東歐,沒有出現(xiàn)由民主選舉產生的政府,而是出現(xiàn)了蘇聯(lián)控制下的、略加偽裝的工具——“人民民主國家”。所預計的歐洲均勢也被打破了,因為英國和法國雖在名義上仍有“大國”的稱號,但實際上已不是蘇聯(lián)的對手。——《全球通史》
思考:根據上述材料,指出美蘇在戰(zhàn)后能夠成為國際舞臺的主角,主宰世界的原因。
背景歸納:
。1)歷史:雅爾塔體制已勾畫出戰(zhàn)后美蘇兩極格局的基本輪廓。
。2)根源:美蘇社會制度和國家利益的矛盾。
。3)保證: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實力均衡。
活動三:美蘇對峙格局(冷戰(zhàn))對戰(zhàn)后國際關系的影響認識(拓展)
美蘇兩極對峙格局形成過程,也是美蘇冷戰(zhàn)局面形成過程。在美蘇兩極對峙格局(冷戰(zhàn))下的世界怎樣?展示幾幅圖片,由教師講解。
有人說,“冷戰(zhàn)是戰(zhàn)爭和和平的私生子”。
思考:結合圖片材料和評論談談你對美蘇兩極對峙格局(冷戰(zhàn))影響的理解。
課堂小結
綜合實力決定了一個國家在國際上的地位,不同社會制度和國家利益的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實力相當,兩國交鋒,形成了二戰(zhàn)后兩極格局的世界(依據板書回顧過程)。美國對蘇聯(lián)實施冷戰(zhàn)政策,世界雖有霸權主義的威脅,但也羽化了新興力量的崛起,和平仍是主流,推動世界向多極化趨勢發(fā)展。
課后作業(yè)(略)
板書設計:
相關推薦
高考院校庫(挑大學·選專業(yè),一步到位。
高校分數(shù)線
專業(yè)分數(shù)線
- 日期查詢